首页 > 教育 >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精选14篇)

发布时间:2024-07-08 15:39:23来源: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精选14篇)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一起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XXX

  地点:

  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

  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

  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

  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2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2日–10月3日

  调查人:小侯

  调查方式:

  查资料;到东平城乡四处养老机构,在慰问走访老人的同时,向他们了解东平当地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

  调查目的:

  1.构建文化生活概念

  2.对比农村和城市文化差异,探究其产生原因

  3.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

  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受飞速前进的时代的影响,与旧的年代已渐行渐远。那么,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哪些事物被人们保留,又有哪些被人们舍弃呢?这种文化生活上的改变都是因何而起,又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做了本次调查。

  调查内容:

  1.对文化生活的重新认识

  提及文化生活,两天前我的认识还停留在“苏子泛赤壁”等风雅之事,或如节日民俗之类的能直接映射出文化的特殊时间的特殊事件,才是文化生活。但经过一天多的对老人生活的观察和与老人的攀谈后,我对“文化”及“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清楚的概念。

  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独立存在于个体与群群体中的思想物质的综合表达形式,但又会受到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人表达自我认知的一种存在。这里我在思考后把文化归为一种“存在”,是因为文化其特殊的存在形式:作为一种思想、精神化的事物,没有特定的寄托事物,却又悄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流露出来。曲水流觞,吟风弄月,是文化所在,那麻将纸牌、哼歌听戏,也是文化的表达。

  《哦,香雪》中还有一个例子:“你们城里一天吃两顿饭还是三顿饭?”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城市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差异,单论这吃饭所反映的事实。两顿饭与三顿饭,这其实是乡村与城市作息方式的差异的一个体现。农民起床之后要先干活,一直到九点十点才吃第一顿饭,之后到黄昏时分吃第二顿饭。总之,一切安排都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形成了这种古代就一直在执行的饮食规律。城市的生活节奏则大不相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价值变得更丰富多样,就变成了现在的习惯。这种差异的根源,其实还是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渗透之深,影响之大,大到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过此次调查,我得出结论:一切受文化的影响,从而具有特别表现形式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叫文化生活。

  2.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差异,总体上来说是由物质的差异引起的。可以引起物质生活差异的因素有两个:时间和空间。当我和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交流时,她一直在向我介绍现在的时代,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还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当她说这些话时,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神采奕奕,满脸希望。可当我想问她一些关于她年轻时逢年过节的习俗时,她的眼神黯淡了下来。“除了穷,就是苦,没心思再去过年,过年也没啥。”一句话后,她便不愿再多提及过去的岁月,也让我有一种“往事不可追,不敢忆”的忧愁思绪。时间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是人们文化生活产生变化的一个显著因素。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也促使了文化生活的转变。

  空间上的物质差异引起的是文化生活的差异,而非转变。和那位老奶奶一起住的,还有一位来自东北的奶奶。她会跳交谊舞,还会扭秧歌,这样的文化生活便是东平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所没有的。东北的地理位置是很特殊的,那里既有肥沃的黑土地,丰收的喜悦与衣食富足的生活,催生了秧歌,东北沃野千里,又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这样的富饶山脉,大自然便赐予了东北浓浓的乡土味。同时,东北又有与外国文化接触的独家窗口,与俄罗斯、朝鲜接壤的条件,也让东北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于是便有了红肠、交谊舞这样的西式文化。

  通过访谈,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空间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在不断减弱,时间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在不断加强。这是信息化的社会导致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农村是呈一种消亡态势的。同时互联网使全世界的信息都是一致的`,难以出现大的新的地域性大差异。总体上来说,就城乡角度而言,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呈现一个衰退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有大批的作家与诗人一直在呼吁人们保护乡土文化、珍视乡土情的原因。

  3.节庆习俗。

  在农村,最丰富多彩的就是节庆习俗了。

  在东平,并没有什么很有地方特色彩的节庆习俗。网络上那句“北方人干什么都吃饺子”也是东平一个很准确的写照。虽说东平的节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能从一些小细节上找到有趣的地方。

  在与一位老爷爷交谈的过程中。我问他喜不喜欢吃饺子。尽管我拿出自己最纯正的东平话与他谈,但他的回答还是没让我听懂:“扁食当然好吃咯”,我后来才知道,所谓“扁食”,其实就是饺子。我父亲是宁阳人,宁阳那里更为奇怪,包子饺子不分,统称包子。即便没有大的差别,但这些地方上的细小差别还是很有趣的。过年时,家家都会做炸食,高热量的炸食既能大动灶火,让年红红火火,又能极大地安慰人们的口舌。在东平,人们都炸水萝卜丸子,很有北方特色,但宁阳的人们却都炸酥肉。两地都做炸鱼,只不过东平近水,炸的是真鱼。但在运输不便的年代,宁阳人的炸鱼都是用炸面糊替代的,就算没鱼也要炸鱼,这其实都是人们对于“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

  两次在农村上门卖春运的经历还给我一个很难忘的知识。我们向农民推销的最顺利的产品是灶神像。推销时要向农民说:您你请一位灶王爷回家吧!除非是“请”过的。农民大都会花一块钱请灶王爷回家。为什么对于灶神这位小神这么崇敬?这其实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灶神是起监督作用的,负责在年末向玉帝报告这一家的一年“业绩”,把他供起来,就相当于供起了玉帝。东平人都是像寻常祭祀一样给灶王爷烧香上供,并没有关东糖一类的特殊供品,也更谈不上“嘴上抹蜜”的特殊活动。用一位老人的话说,“这些都用香和言语代替了”,不止这是由于“北咸南甜”,还是没有钱去负责糖的支出而导致的,这倒成了文化生活去印证物质与经济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3

  一、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汕尾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汕尾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别有一番风味。本次调查着重于了解汕尾春节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汕尾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共筑青春中国梦。

  二、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1日—20xx年2月4日

  三、调查对象:

  家乡的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四、调查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地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抽样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五、调查结果:

  (一)贴门神、春联

  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家家户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门户装点一新。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还会在家里吊上大红灯笼,还会在家里的花盆插上富贵竹,代表着全家富贵。在贴“福”这个字,根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我要具体介绍一下,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二)全家吃团圆饭

  除夕这天,女人们会准备晚上要吃的食物,主要的食物鸡,这鸡必须拜过神,据说拜过神的鸡,吃了之后就会平平安安。还会准备其他的食物,例如,鸭、鹅,海鲜,葱头,蒜头。葱头代表孩子学习越来越聪明,蒜头代表着孩子在学习上算数好。在春节期间每一样食物都代表不一样的寓意。做好了食物,就会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团圆饭。

  (三)大年初一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紧接着就去拜神,拜完神回来后就要带上柑到期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在我的'家乡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共品功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愿望。

  (四)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还有年糕,柑橘。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被我的家乡人称为“食日昼”。不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就连亲戚也要带着柑橘来拜年的。

  (五)迎神接福

  正月初五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五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六、总结情况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汕尾春节的民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七、提出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看,汕尾地区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浓烈,而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汕尾地区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所以由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3、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4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深入了解当前我村精神文化建设情况,以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学院的安排,由我对本村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xx年1月8日至20日,我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我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并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镇时间,对我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村是整个县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家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过去与现在,农忙与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宣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另一方面,从文化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听说书、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镇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我村文化站无编制,基本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四百人左右的小山村,又不是新农村示范村。村民农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赌博”活动。村上得自动麻将的桌子就不下10张,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另外,村里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看神婆,找巫医。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乡村文化活动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

  4、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农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5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09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6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江苏省泗洪县

  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

  调查对象:随机调查

  调查内容: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寒假期间,县政府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7

  一、调查背景

  老家是xxx县320国道旁的一个小型自然村,我就是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所以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年回那里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变化。以前寸步难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了,今年发现路边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打牌打麻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还退化了。针对这点现象,我认为对村民们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查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村民文化生活的时间、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时间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左右,除去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四小时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然后是有关文化娱乐种类的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是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方式和进行内容的主导者,我的调查显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有:20%在家看电视,32%打扑克,40%左右搓麻将,另外的8%做其它文化活动,可见打牌类占主导。而对于兴起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打台球等新型娱乐场所,其中喜欢上网的占74%,可见网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相对贫乏单一,由于家乡的老人们大多数不识字,不会填表,所以我采用了口头调查的方式,发现绝大多数老人的文化生活以听戏聊天为主,还有一些则喜欢串门和其他老人聊天。

  其次,我对村里的娱乐文化设施做了实地调查。观察发现,除了村口今年新增的几件健身器材之外,村里没有其他任何文娱设施。

  最后,我对家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发现:82%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非常不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其他人则觉得有无文娱设施无所谓;另外超过60%的人认为,农村需要建设更多更全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等。

  五、调查结果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老家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1、赌博现象很明显

  我这次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正月的时候随处都可见挤了一大堆人的牌桌,麻将桌。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赌博也变得日益盛行,以前只是玩玩的“小钱”现在逐渐变成了“大钱”,更有甚者,输的乃至成千上万。农村不像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便,赌博很难被发现,所以大家都有恃无恐,而且很多大人在赌博的时候有小孩子在一旁观看,这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这种坏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否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2、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不够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视赚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热情不高,参与较少。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并且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概念在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普及甚至是不了解,使得人们无法重视起来,即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障碍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

  调查的时候在村里逛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可以供村民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和村长周大伯谈了谈,他告诉我镇里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虽然今年给村里拨了30万款项,但那都是用于道路等其他建设的专款,所以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文化设施。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年在县城看到的一个现象,所有政府单位甚至我的高中母校的外墙都安装了绚丽的霓虹灯,而这一项完全没有必要的“面子工程”耗费了政府好几百万。为什么这些钱不能够用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哪怕是给孩子们放上一两个篮球架,摆几张乒乓球桌也比那些没用的霓虹灯来得实在。“重面子形象,轻社会效益”是我们当地某些领导部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应该有所改变。

  六、我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部分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建筑往往位于城市内部,与农村的群众绝缘,只能优先满足市民的意愿。如果政府能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更多,那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有了活动阵地。同时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可以举办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如:农村运动会、插秧大赛、龙舟大赛等。

  (2)鼓励和扶植各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鼓励各类民间艺人为农村文化多做工作。例如我们当地的“采茶戏”很富有地方特色,是村民们很喜欢的一种民间戏曲。但是那些会的艺人却很零散,也没有规模化的演出。政府若能对他们加以扶持,这种戏曲定能很好的发展起来。

  2、农村自身方面

  (1)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组织,如戏剧协会、棋牌协会等,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且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摒弃如赌博等恶习。

  (2)农民群众应主动的接受政府和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帮助,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应当主动的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文化娱乐诉求,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8

  一、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二、调查地点:奶奶家

  三、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四、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五、调查原因: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可是近年来春节的年味渐渐褪去,通过调查分析年味缺失的原因,留住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调查后,我发现家乡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习俗,主要的习俗有:贴春联、除夕夜守岁、放鞭炮、子时之前吃饺子和农历正月初一拜年。虽然这些习俗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祈求来年无病无灾、吉祥如意、事事顺心。譬如除夕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彻夜不眠。一家人吃着各种各样有良好寓意的食品,叙旧话新;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祝愿对方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和过程。

  贴春联也是一样,不过祝愿来年更美好的愿望更加鲜明一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把一些工整、简洁、精巧的吉利话写成对偶形式,贴在门边。根据它的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这次调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乡的风俗文化,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爆竹声声辞旧岁,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与贴春联、守岁、拜年一样,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特别是在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的情况下,人们把燃放烟花爆竹当作了找回年味、留住传统的一种方式。然而,在雾霾多发的当下,更多的人开始在意“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参与者,也愿意接纳环保春节的理念,让更绿色、更低碳的过年方式成为一种新风尚。

  新年的初二,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习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文化的精髓。但当你享受闲暇放松的假日时光时,你的耳边一定少不了“快快,群里发红包了!”的催促声,手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这样的场景,今年春节你肯定不陌生。不少年幼老少也都玩起了微信,纷纷加入到抢红包的行列。春节抢红包,作为偶尔的假期消遣,会增添欢乐。

  但如果沉迷其中不分昼夜,则有违红包的初衷。争分夺秒的抢红包的同时,大家似乎忽略了身边亲人的感受,尤其是父母,他们一年就盼望着与子女团聚几天,结果这样宝贵的时间却都被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抢占了。无论抢到多么厚实的“红包”,也没有亲人温馨的笑脸可贵。当生活中有什么不愉快和烦心的事情,都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唠唠嗑,让大家帮你出出主意,或者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下,把群当成一个联络彼此感情的.工具,发挥好他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因为春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选择。春节是一个时间更迭的门槛,春节是终点,更是起点。大红喜庆的灯笼,飘着墨香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些传统的春节符号,是伴随中国人一代代成长的记忆。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年味都不应该变淡,这里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可是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显然,维系春节的不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是人们的情感。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咛,有爱人的牵挂,有孩子的一声“爸妈”,无法替代。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身在异国的华人,以欢度春节的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逐渐地,传统的老习俗也成了一种“中国时尚”。

  六、结语

  春节就是这样,装满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老百姓为生活而忙碌,他们披星戴月,跨过千山万水,不顾人群的拥挤,不顾长途的跋涉,赶到家人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9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

  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表嫂茶

  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吃新节

  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神灵,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吃新节群众参与面广,场面喜庆热烈,规模宏大,其隆重程度,胜过端午,超过中秋,仅次于春节。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古老的山村一片欢乐,以迎接垇云火把节的`到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当日,家家户户备好祭品,制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他们白天在自家田里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虫;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灵,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

  烧塔

  待至中秋佳节之日,安福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又将开展“烧塔”民俗活动。安福县是“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保存最好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结束语

  这种种民俗文化旅游风采的展示,带动了安福乡村旅游发展,也使安福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了农民生活中的喜悦的凝结,也展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乡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0

  一、主题(标题):

  品橘香映柳好文化,创农旅融合新样板

  二、调查背景与目标

  走访建德三都镇,了解橘农故事,感受江南橘香小镇自然之美,建设进步为镇民带来的好处,增进乡土人情 。

  三、调查步骤、方法与分工

  前往三都镇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当地橘农家庭,到桔园亲自感受采摘品尝橘子,就地取景拍摄景色图片 。

  四、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的内容:

  (一)橘香映柳文化建设

  建德三都镇,一个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汇集天地灵秀之气于一体的小镇,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层山、漫山遍野的樱花、清澈见底的江水,错落有致的房屋……近二十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三都镇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富有三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

  建德三都是浙江著名的“橘子之乡”,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种植了柑橘,可谓家家都种橘、人人皆橘农,漫山遍野全是橘树。每逢秋季,金黄满园,酸甜橘香诱人垂涎三尺。为了提高售卖量,扩大市场范围。政府投入资金建造了“橘香小镇”,吸引来不少游客,大大提高了三都蜜橘的之名度。建德三都的`橘子远近闻名,我曾经亲眼看到有金华的买主来三都买橘子,不用塑料袋装,直接用蛇皮袋装,一次还好几大袋,估摸着能有几百斤。

  此次调查过程中,我有幸亲自采摘了橘子,据接待我们的橘农说,“现在的橘子真是一天一个样,没准今天还是绿的,明天就黄了!”“今年的橘子已经不知卖出多少箱了,国庆假期期间还有不少人来摘橘子嘞!”由此可见,随农旅融合的建设进步,橘农的收入大大提高,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三都镇感受橘乡之美。

  (二)小镇居民生活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都镇也建起了“橘香嘉园”小区,使得从前居住在山上的居民能够迁移到山下,政府以优惠价格将房子分配给迁居的村民,让大家都可以到镇上过上更便捷舒适的生活。同样也带动了三都小镇的经济发展,为居民们谋求更多生活福利。据自高青山上搬迁下来的刘奶奶所说,“现在的日子可比之前好多了,以前下山买东西都要走上半小时的山路,现在到街上几分钟都不用!”前几月政府还对大贸场进行了整修,肉菜分区贩卖,更干净卫生。

  (三)旅游景点经济建设

  “浮世三千,吾爱为花,花朝花暮,花为朝朝暮暮”。“浙西小川藏线”是三下线至上塘村道,因其逶迤盘旋的行驶路线,还有沿途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大家就取了这个名字。这里便是建德三都八亩丘,春日一到,漫山的野樱花即将尽数全开。密密匝匝开满枝头,宛若一张色彩绚丽的地毯,铺满连绵起伏的山岭巍峨山脉绵延至天际线。

  江山相依,秋景相伴。三都绿道全长9.8公里,以三江口杨家自然村为起点,沿富春江东至春江源下钱自然村。三都绿道将路面拓宽为6米,并根据周边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在绿道沿线设置了碧廊望月、亲水平台、橘乐渔歌、静水湿地等景观节点,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效果。据三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绿道的开通,不但解决了沿路村民交通难的问题,而且还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傍晚时分总能瞧见陆陆续续向绿道走去的老人家。

  五、结论与建议:

  醉美三都,未来已来。新安江、富春江、兰江千万年来的灵气和精神,全都聚集在交汇处的三都镇。三江潮涌百业兴,乘风破浪正当时,新时代“醉”传奇的故事,正在三江口徐徐展开。但随着游客的增多,街边江上总能望见无处可归的垃圾,可见在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板的同时仍需在环境卫生整治上下功夫,提升公民素质。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1

  一、主题(标题):

  梅城非遗文化传承

  二、调查背景与目标

  在梅城的几处地点,我们进行了调查。这些地点有着共同的特点:拥有着某项特色食品的传承或是非遗建筑的存留。我们的调查旨在了解小城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进程,分析利弊并尽可能的提供建议。

  三、调查步骤、方法与分工

  步骤:

  1.寻找梅城的特色小吃店及古建筑,对其进行拍照调研;

  2.进一步了解梅城政府在传承非遗文化上对个体商户的政策与措施。

  方法:实地访谈

  分工:采访、谈话、录像与记录的分工

  四、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的内容:

  在十月一日这个特殊的早晨,我们小组成员沿着西湖城墙逐步展开梅城古镇历史的`画卷,粉墙黛瓦、青石板小巷,无处不古色古香充满了韵味。我们奔波于大街小巷,遇见经过时光洗礼的古建筑,看见闲置在巷子角落的旧年代老式黄包车…或许这才是梅城非遗真正的韵味;在巷子与街道的交接口,我们仿佛处于历史的交界处,古老僻静的巷子与热闹繁华的街道相辅相成,构成梅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别说那些梅城的特色美食了:严州酥饼、玉米粿、麻糍等层出不穷,我们与一家开了许久的麻糍店女老板进行了访谈,在她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看到了梅城在这十几年间历经的时代变迁,感悟于梅城个体商户对共同构建美丽梅城的大力支持。

  2.调查的结果:

  (1)梅城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大力支持的。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运用,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2)同时我市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离不开人才支撑,大力支持非遗个体工商户开店经营,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鼓励经营。

  (3)非遗保护,既要传承,也要传播。近年来,梅城大力开展非遗传播活动,每逢佳节,舞龙灯、虾灯等活动接踵而至,并充分运用新传媒、新技术展现梅州非遗之美。

  3.存在问题:

  虽然梅城政府对非遗文化个体工商户大力支持,但仍存在由于政府的未有效管理导致的商业模仿现象。例如古街上的烧饼、麻糍店,虽然一条街上的各个门面五花八门,但能通晓其制作精髓,传承非遗文化的店面却是寥寥无几。无法真正做到对非遗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梅城对非遗传承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政策仍无法彻底有效落实到方方面面。

  建议:

  1.加强领导力量,真正让非遗传承贯彻到每一位商户心中;

  2.培育传承主体,找到非遗中心,抓住中心点进行多元化扩展,让其能够真正做大做广;

  3.鼓励融合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非遗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构建多元立体城市;

  4.推动对外交流,不固步自封,开放发展,共建美丽梅城。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2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近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近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政府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近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动、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文化部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平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3

  调查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

  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4

  摘要:农村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活动分析及建议。

  目录:生活状况、原因分析、提出建议

  调查对象:村民、村委会

  调查背景与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家乡文化娱乐方式

  调查步骤与方法:访问、收集信息;访问法

  调查内容与分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议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家乡农村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十分单调。

  结论:闲时种田打鱼打牌

  建议: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努力。

  家乡文化生活状况

  农民文化娱乐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吃晚饭之后,阴雨天不能进行田间劳作时,有亲朋好友到来的时候。

  农民文化娱乐开展的方式:看电视。看电视是农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主要人群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打麻将和打扑克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一般出现在小卖部或茶馆。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人都打麻将,这种娱乐方式给农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做运动的人一般是下决心要锻炼身体或生过大病的人,在早上或晚上出来锻炼身体。当然,还有阅读、下棋、跳广场舞等娱乐活动,这类人不多。

  原因分析

  经济原因

  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为村民提供充足且良好的就业环境,村民都以农为主要经济来源。

  观念因素

  村民对文化娱乐活动有不正确的观念,乡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会把各种合理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作“不务正业”,这就造成了既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又没有其它兴趣爱好。

  政府投入过少,甚至没有投入。政府一般都是在城市投入大量建设各种健身活动场所,极少数公共设施则建设在公路沿线的农村,而偏远的地方没有。

  提出建议

  政府层面:政府仍然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投入更多的.财力在农村文化生活上,保障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有活动的阵地,同时融入农村活动的特点。

  鼓励一些文化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开拓文化生活样式。

  农村自身方面: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样式,积极参与接受各方面的帮助,发展文化活动。

  结语:

  孩子的眼睛是澄澈的,也许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提不出合理的建议,然而,他们在用心思考,祖国的未来属于他们,应该鼓励这种思考。还有的孩子在原因分析时说:“因为家乡的许多文化已经没有延续,便沦落到了常年去打牌的无聊地步。”想一想,这句说得非常真实的,传统的戏曲没有了传承和听众,那迷人的皮影戏也不再上演,社戏、舞狮、年花落……都已经消失了,乡村文化的振兴,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精选5篇)10-12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0-19

高一语文必修3必修411-06

高一语文必修作文02-17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01-31

高一必修一语文作文04-12

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作文02-17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15篇02-01

高一必修3语文第一单元的作文02-17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精选14篇)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一起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XXX

  地点:

  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

  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

  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

  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2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2日–10月3日

  调查人:小侯

  调查方式:

  查资料;到东平城乡四处养老机构,在慰问走访老人的同时,向他们了解东平当地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

  调查目的:

  1.构建文化生活概念

  2.对比农村和城市文化差异,探究其产生原因

  3.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

  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受飞速前进的时代的影响,与旧的年代已渐行渐远。那么,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哪些事物被人们保留,又有哪些被人们舍弃呢?这种文化生活上的改变都是因何而起,又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做了本次调查。

  调查内容:

  1.对文化生活的重新认识

  提及文化生活,两天前我的认识还停留在“苏子泛赤壁”等风雅之事,或如节日民俗之类的能直接映射出文化的特殊时间的特殊事件,才是文化生活。但经过一天多的对老人生活的观察和与老人的攀谈后,我对“文化”及“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清楚的概念。

  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独立存在于个体与群群体中的思想物质的综合表达形式,但又会受到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人表达自我认知的一种存在。这里我在思考后把文化归为一种“存在”,是因为文化其特殊的存在形式:作为一种思想、精神化的事物,没有特定的寄托事物,却又悄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流露出来。曲水流觞,吟风弄月,是文化所在,那麻将纸牌、哼歌听戏,也是文化的表达。

  《哦,香雪》中还有一个例子:“你们城里一天吃两顿饭还是三顿饭?”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城市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差异,单论这吃饭所反映的事实。两顿饭与三顿饭,这其实是乡村与城市作息方式的差异的一个体现。农民起床之后要先干活,一直到九点十点才吃第一顿饭,之后到黄昏时分吃第二顿饭。总之,一切安排都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形成了这种古代就一直在执行的饮食规律。城市的生活节奏则大不相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价值变得更丰富多样,就变成了现在的习惯。这种差异的根源,其实还是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渗透之深,影响之大,大到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过此次调查,我得出结论:一切受文化的影响,从而具有特别表现形式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叫文化生活。

  2.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差异,总体上来说是由物质的差异引起的。可以引起物质生活差异的因素有两个:时间和空间。当我和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交流时,她一直在向我介绍现在的时代,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还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当她说这些话时,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神采奕奕,满脸希望。可当我想问她一些关于她年轻时逢年过节的习俗时,她的眼神黯淡了下来。“除了穷,就是苦,没心思再去过年,过年也没啥。”一句话后,她便不愿再多提及过去的岁月,也让我有一种“往事不可追,不敢忆”的忧愁思绪。时间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是人们文化生活产生变化的一个显著因素。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也促使了文化生活的转变。

  空间上的物质差异引起的是文化生活的差异,而非转变。和那位老奶奶一起住的,还有一位来自东北的奶奶。她会跳交谊舞,还会扭秧歌,这样的文化生活便是东平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所没有的。东北的地理位置是很特殊的,那里既有肥沃的黑土地,丰收的喜悦与衣食富足的生活,催生了秧歌,东北沃野千里,又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这样的富饶山脉,大自然便赐予了东北浓浓的乡土味。同时,东北又有与外国文化接触的独家窗口,与俄罗斯、朝鲜接壤的条件,也让东北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于是便有了红肠、交谊舞这样的西式文化。

  通过访谈,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空间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在不断减弱,时间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在不断加强。这是信息化的社会导致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农村是呈一种消亡态势的。同时互联网使全世界的信息都是一致的`,难以出现大的新的地域性大差异。总体上来说,就城乡角度而言,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呈现一个衰退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有大批的作家与诗人一直在呼吁人们保护乡土文化、珍视乡土情的原因。

  3.节庆习俗。

  在农村,最丰富多彩的就是节庆习俗了。

  在东平,并没有什么很有地方特色彩的节庆习俗。网络上那句“北方人干什么都吃饺子”也是东平一个很准确的写照。虽说东平的节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能从一些小细节上找到有趣的地方。

  在与一位老爷爷交谈的过程中。我问他喜不喜欢吃饺子。尽管我拿出自己最纯正的东平话与他谈,但他的回答还是没让我听懂:“扁食当然好吃咯”,我后来才知道,所谓“扁食”,其实就是饺子。我父亲是宁阳人,宁阳那里更为奇怪,包子饺子不分,统称包子。即便没有大的差别,但这些地方上的细小差别还是很有趣的。过年时,家家都会做炸食,高热量的炸食既能大动灶火,让年红红火火,又能极大地安慰人们的口舌。在东平,人们都炸水萝卜丸子,很有北方特色,但宁阳的人们却都炸酥肉。两地都做炸鱼,只不过东平近水,炸的是真鱼。但在运输不便的年代,宁阳人的炸鱼都是用炸面糊替代的,就算没鱼也要炸鱼,这其实都是人们对于“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

  两次在农村上门卖春运的经历还给我一个很难忘的知识。我们向农民推销的最顺利的产品是灶神像。推销时要向农民说:您你请一位灶王爷回家吧!除非是“请”过的。农民大都会花一块钱请灶王爷回家。为什么对于灶神这位小神这么崇敬?这其实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灶神是起监督作用的,负责在年末向玉帝报告这一家的一年“业绩”,把他供起来,就相当于供起了玉帝。东平人都是像寻常祭祀一样给灶王爷烧香上供,并没有关东糖一类的特殊供品,也更谈不上“嘴上抹蜜”的特殊活动。用一位老人的话说,“这些都用香和言语代替了”,不止这是由于“北咸南甜”,还是没有钱去负责糖的支出而导致的,这倒成了文化生活去印证物质与经济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3

  一、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汕尾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汕尾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别有一番风味。本次调查着重于了解汕尾春节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汕尾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共筑青春中国梦。

  二、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1日—20xx年2月4日

  三、调查对象:

  家乡的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四、调查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地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抽样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五、调查结果:

  (一)贴门神、春联

  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家家户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门户装点一新。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还会在家里吊上大红灯笼,还会在家里的花盆插上富贵竹,代表着全家富贵。在贴“福”这个字,根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我要具体介绍一下,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二)全家吃团圆饭

  除夕这天,女人们会准备晚上要吃的食物,主要的食物鸡,这鸡必须拜过神,据说拜过神的鸡,吃了之后就会平平安安。还会准备其他的食物,例如,鸭、鹅,海鲜,葱头,蒜头。葱头代表孩子学习越来越聪明,蒜头代表着孩子在学习上算数好。在春节期间每一样食物都代表不一样的寓意。做好了食物,就会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团圆饭。

  (三)大年初一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紧接着就去拜神,拜完神回来后就要带上柑到期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在我的'家乡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共品功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愿望。

  (四)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还有年糕,柑橘。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被我的家乡人称为“食日昼”。不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就连亲戚也要带着柑橘来拜年的。

  (五)迎神接福

  正月初五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五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六、总结情况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汕尾春节的民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七、提出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看,汕尾地区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浓烈,而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汕尾地区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所以由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3、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4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深入了解当前我村精神文化建设情况,以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学院的安排,由我对本村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xx年1月8日至20日,我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我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并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镇时间,对我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村是整个县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家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过去与现在,农忙与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宣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另一方面,从文化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听说书、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镇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我村文化站无编制,基本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四百人左右的小山村,又不是新农村示范村。村民农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赌博”活动。村上得自动麻将的桌子就不下10张,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另外,村里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看神婆,找巫医。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乡村文化活动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

  4、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农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5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09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6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江苏省泗洪县

  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

  调查对象:随机调查

  调查内容: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寒假期间,县政府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7

  一、调查背景

  老家是xxx县320国道旁的一个小型自然村,我就是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所以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年回那里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变化。以前寸步难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了,今年发现路边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打牌打麻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还退化了。针对这点现象,我认为对村民们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查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村民文化生活的时间、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时间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左右,除去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四小时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然后是有关文化娱乐种类的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是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方式和进行内容的主导者,我的调查显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有:20%在家看电视,32%打扑克,40%左右搓麻将,另外的8%做其它文化活动,可见打牌类占主导。而对于兴起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打台球等新型娱乐场所,其中喜欢上网的占74%,可见网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相对贫乏单一,由于家乡的老人们大多数不识字,不会填表,所以我采用了口头调查的方式,发现绝大多数老人的文化生活以听戏聊天为主,还有一些则喜欢串门和其他老人聊天。

  其次,我对村里的娱乐文化设施做了实地调查。观察发现,除了村口今年新增的几件健身器材之外,村里没有其他任何文娱设施。

  最后,我对家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发现:82%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非常不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其他人则觉得有无文娱设施无所谓;另外超过60%的人认为,农村需要建设更多更全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等。

  五、调查结果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老家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1、赌博现象很明显

  我这次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正月的时候随处都可见挤了一大堆人的牌桌,麻将桌。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赌博也变得日益盛行,以前只是玩玩的“小钱”现在逐渐变成了“大钱”,更有甚者,输的乃至成千上万。农村不像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便,赌博很难被发现,所以大家都有恃无恐,而且很多大人在赌博的时候有小孩子在一旁观看,这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这种坏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否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2、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不够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视赚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热情不高,参与较少。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并且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概念在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普及甚至是不了解,使得人们无法重视起来,即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障碍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

  调查的时候在村里逛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可以供村民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和村长周大伯谈了谈,他告诉我镇里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虽然今年给村里拨了30万款项,但那都是用于道路等其他建设的专款,所以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文化设施。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年在县城看到的一个现象,所有政府单位甚至我的高中母校的外墙都安装了绚丽的霓虹灯,而这一项完全没有必要的“面子工程”耗费了政府好几百万。为什么这些钱不能够用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哪怕是给孩子们放上一两个篮球架,摆几张乒乓球桌也比那些没用的霓虹灯来得实在。“重面子形象,轻社会效益”是我们当地某些领导部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应该有所改变。

  六、我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部分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建筑往往位于城市内部,与农村的群众绝缘,只能优先满足市民的意愿。如果政府能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更多,那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有了活动阵地。同时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可以举办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如:农村运动会、插秧大赛、龙舟大赛等。

  (2)鼓励和扶植各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鼓励各类民间艺人为农村文化多做工作。例如我们当地的“采茶戏”很富有地方特色,是村民们很喜欢的一种民间戏曲。但是那些会的艺人却很零散,也没有规模化的演出。政府若能对他们加以扶持,这种戏曲定能很好的发展起来。

  2、农村自身方面

  (1)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组织,如戏剧协会、棋牌协会等,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且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摒弃如赌博等恶习。

  (2)农民群众应主动的接受政府和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帮助,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应当主动的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文化娱乐诉求,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8

  一、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二、调查地点:奶奶家

  三、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四、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五、调查原因: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可是近年来春节的年味渐渐褪去,通过调查分析年味缺失的原因,留住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调查后,我发现家乡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习俗,主要的习俗有:贴春联、除夕夜守岁、放鞭炮、子时之前吃饺子和农历正月初一拜年。虽然这些习俗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祈求来年无病无灾、吉祥如意、事事顺心。譬如除夕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彻夜不眠。一家人吃着各种各样有良好寓意的食品,叙旧话新;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祝愿对方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和过程。

  贴春联也是一样,不过祝愿来年更美好的愿望更加鲜明一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把一些工整、简洁、精巧的吉利话写成对偶形式,贴在门边。根据它的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这次调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乡的风俗文化,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爆竹声声辞旧岁,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与贴春联、守岁、拜年一样,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特别是在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的情况下,人们把燃放烟花爆竹当作了找回年味、留住传统的一种方式。然而,在雾霾多发的当下,更多的人开始在意“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参与者,也愿意接纳环保春节的理念,让更绿色、更低碳的过年方式成为一种新风尚。

  新年的初二,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习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文化的精髓。但当你享受闲暇放松的假日时光时,你的耳边一定少不了“快快,群里发红包了!”的催促声,手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这样的场景,今年春节你肯定不陌生。不少年幼老少也都玩起了微信,纷纷加入到抢红包的行列。春节抢红包,作为偶尔的假期消遣,会增添欢乐。

  但如果沉迷其中不分昼夜,则有违红包的初衷。争分夺秒的抢红包的同时,大家似乎忽略了身边亲人的感受,尤其是父母,他们一年就盼望着与子女团聚几天,结果这样宝贵的时间却都被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抢占了。无论抢到多么厚实的“红包”,也没有亲人温馨的笑脸可贵。当生活中有什么不愉快和烦心的事情,都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唠唠嗑,让大家帮你出出主意,或者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下,把群当成一个联络彼此感情的.工具,发挥好他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因为春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选择。春节是一个时间更迭的门槛,春节是终点,更是起点。大红喜庆的灯笼,飘着墨香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些传统的春节符号,是伴随中国人一代代成长的记忆。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年味都不应该变淡,这里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可是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显然,维系春节的不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是人们的情感。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咛,有爱人的牵挂,有孩子的一声“爸妈”,无法替代。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身在异国的华人,以欢度春节的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逐渐地,传统的老习俗也成了一种“中国时尚”。

  六、结语

  春节就是这样,装满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老百姓为生活而忙碌,他们披星戴月,跨过千山万水,不顾人群的拥挤,不顾长途的跋涉,赶到家人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9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

  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表嫂茶

  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吃新节

  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神灵,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吃新节群众参与面广,场面喜庆热烈,规模宏大,其隆重程度,胜过端午,超过中秋,仅次于春节。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古老的山村一片欢乐,以迎接垇云火把节的`到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当日,家家户户备好祭品,制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他们白天在自家田里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虫;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灵,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

  烧塔

  待至中秋佳节之日,安福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又将开展“烧塔”民俗活动。安福县是“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保存最好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结束语

  这种种民俗文化旅游风采的展示,带动了安福乡村旅游发展,也使安福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了农民生活中的喜悦的凝结,也展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乡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0

  一、主题(标题):

  品橘香映柳好文化,创农旅融合新样板

  二、调查背景与目标

  走访建德三都镇,了解橘农故事,感受江南橘香小镇自然之美,建设进步为镇民带来的好处,增进乡土人情 。

  三、调查步骤、方法与分工

  前往三都镇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当地橘农家庭,到桔园亲自感受采摘品尝橘子,就地取景拍摄景色图片 。

  四、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的内容:

  (一)橘香映柳文化建设

  建德三都镇,一个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汇集天地灵秀之气于一体的小镇,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层山、漫山遍野的樱花、清澈见底的江水,错落有致的房屋……近二十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三都镇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富有三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

  建德三都是浙江著名的“橘子之乡”,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种植了柑橘,可谓家家都种橘、人人皆橘农,漫山遍野全是橘树。每逢秋季,金黄满园,酸甜橘香诱人垂涎三尺。为了提高售卖量,扩大市场范围。政府投入资金建造了“橘香小镇”,吸引来不少游客,大大提高了三都蜜橘的之名度。建德三都的`橘子远近闻名,我曾经亲眼看到有金华的买主来三都买橘子,不用塑料袋装,直接用蛇皮袋装,一次还好几大袋,估摸着能有几百斤。

  此次调查过程中,我有幸亲自采摘了橘子,据接待我们的橘农说,“现在的橘子真是一天一个样,没准今天还是绿的,明天就黄了!”“今年的橘子已经不知卖出多少箱了,国庆假期期间还有不少人来摘橘子嘞!”由此可见,随农旅融合的建设进步,橘农的收入大大提高,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三都镇感受橘乡之美。

  (二)小镇居民生活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都镇也建起了“橘香嘉园”小区,使得从前居住在山上的居民能够迁移到山下,政府以优惠价格将房子分配给迁居的村民,让大家都可以到镇上过上更便捷舒适的生活。同样也带动了三都小镇的经济发展,为居民们谋求更多生活福利。据自高青山上搬迁下来的刘奶奶所说,“现在的日子可比之前好多了,以前下山买东西都要走上半小时的山路,现在到街上几分钟都不用!”前几月政府还对大贸场进行了整修,肉菜分区贩卖,更干净卫生。

  (三)旅游景点经济建设

  “浮世三千,吾爱为花,花朝花暮,花为朝朝暮暮”。“浙西小川藏线”是三下线至上塘村道,因其逶迤盘旋的行驶路线,还有沿途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大家就取了这个名字。这里便是建德三都八亩丘,春日一到,漫山的野樱花即将尽数全开。密密匝匝开满枝头,宛若一张色彩绚丽的地毯,铺满连绵起伏的山岭巍峨山脉绵延至天际线。

  江山相依,秋景相伴。三都绿道全长9.8公里,以三江口杨家自然村为起点,沿富春江东至春江源下钱自然村。三都绿道将路面拓宽为6米,并根据周边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在绿道沿线设置了碧廊望月、亲水平台、橘乐渔歌、静水湿地等景观节点,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效果。据三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绿道的开通,不但解决了沿路村民交通难的问题,而且还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傍晚时分总能瞧见陆陆续续向绿道走去的老人家。

  五、结论与建议:

  醉美三都,未来已来。新安江、富春江、兰江千万年来的灵气和精神,全都聚集在交汇处的三都镇。三江潮涌百业兴,乘风破浪正当时,新时代“醉”传奇的故事,正在三江口徐徐展开。但随着游客的增多,街边江上总能望见无处可归的垃圾,可见在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板的同时仍需在环境卫生整治上下功夫,提升公民素质。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1

  一、主题(标题):

  梅城非遗文化传承

  二、调查背景与目标

  在梅城的几处地点,我们进行了调查。这些地点有着共同的特点:拥有着某项特色食品的传承或是非遗建筑的存留。我们的调查旨在了解小城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进程,分析利弊并尽可能的提供建议。

  三、调查步骤、方法与分工

  步骤:

  1.寻找梅城的特色小吃店及古建筑,对其进行拍照调研;

  2.进一步了解梅城政府在传承非遗文化上对个体商户的政策与措施。

  方法:实地访谈

  分工:采访、谈话、录像与记录的分工

  四、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的内容:

  在十月一日这个特殊的早晨,我们小组成员沿着西湖城墙逐步展开梅城古镇历史的`画卷,粉墙黛瓦、青石板小巷,无处不古色古香充满了韵味。我们奔波于大街小巷,遇见经过时光洗礼的古建筑,看见闲置在巷子角落的旧年代老式黄包车…或许这才是梅城非遗真正的韵味;在巷子与街道的交接口,我们仿佛处于历史的交界处,古老僻静的巷子与热闹繁华的街道相辅相成,构成梅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别说那些梅城的特色美食了:严州酥饼、玉米粿、麻糍等层出不穷,我们与一家开了许久的麻糍店女老板进行了访谈,在她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看到了梅城在这十几年间历经的时代变迁,感悟于梅城个体商户对共同构建美丽梅城的大力支持。

  2.调查的结果:

  (1)梅城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大力支持的。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运用,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2)同时我市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离不开人才支撑,大力支持非遗个体工商户开店经营,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鼓励经营。

  (3)非遗保护,既要传承,也要传播。近年来,梅城大力开展非遗传播活动,每逢佳节,舞龙灯、虾灯等活动接踵而至,并充分运用新传媒、新技术展现梅州非遗之美。

  3.存在问题:

  虽然梅城政府对非遗文化个体工商户大力支持,但仍存在由于政府的未有效管理导致的商业模仿现象。例如古街上的烧饼、麻糍店,虽然一条街上的各个门面五花八门,但能通晓其制作精髓,传承非遗文化的店面却是寥寥无几。无法真正做到对非遗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梅城对非遗传承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政策仍无法彻底有效落实到方方面面。

  建议:

  1.加强领导力量,真正让非遗传承贯彻到每一位商户心中;

  2.培育传承主体,找到非遗中心,抓住中心点进行多元化扩展,让其能够真正做大做广;

  3.鼓励融合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非遗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构建多元立体城市;

  4.推动对外交流,不固步自封,开放发展,共建美丽梅城。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2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近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近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政府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近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动、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文化部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平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3

  调查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

  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高一语文必修一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14

  摘要:农村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活动分析及建议。

  目录:生活状况、原因分析、提出建议

  调查对象:村民、村委会

  调查背景与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家乡文化娱乐方式

  调查步骤与方法:访问、收集信息;访问法

  调查内容与分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议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家乡农村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十分单调。

  结论:闲时种田打鱼打牌

  建议: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努力。

  家乡文化生活状况

  农民文化娱乐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吃晚饭之后,阴雨天不能进行田间劳作时,有亲朋好友到来的时候。

  农民文化娱乐开展的方式:看电视。看电视是农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主要人群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打麻将和打扑克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一般出现在小卖部或茶馆。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人都打麻将,这种娱乐方式给农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做运动的人一般是下决心要锻炼身体或生过大病的人,在早上或晚上出来锻炼身体。当然,还有阅读、下棋、跳广场舞等娱乐活动,这类人不多。

  原因分析

  经济原因

  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为村民提供充足且良好的就业环境,村民都以农为主要经济来源。

  观念因素

  村民对文化娱乐活动有不正确的观念,乡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会把各种合理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作“不务正业”,这就造成了既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又没有其它兴趣爱好。

  政府投入过少,甚至没有投入。政府一般都是在城市投入大量建设各种健身活动场所,极少数公共设施则建设在公路沿线的农村,而偏远的地方没有。

  提出建议

  政府层面:政府仍然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投入更多的.财力在农村文化生活上,保障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有活动的阵地,同时融入农村活动的特点。

  鼓励一些文化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开拓文化生活样式。

  农村自身方面: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样式,积极参与接受各方面的帮助,发展文化活动。

  结语:

  孩子的眼睛是澄澈的,也许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提不出合理的建议,然而,他们在用心思考,祖国的未来属于他们,应该鼓励这种思考。还有的孩子在原因分析时说:“因为家乡的许多文化已经没有延续,便沦落到了常年去打牌的无聊地步。”想一想,这句说得非常真实的,传统的戏曲没有了传承和听众,那迷人的皮影戏也不再上演,社戏、舞狮、年花落……都已经消失了,乡村文化的振兴,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